山野 │ 裝備

UNIQLO、Icebreaker、SmartWool 美麗諾羊毛衣大作戰UNIQLO、Icebreaker、SmartWool 美麗諾羊毛衣大作戰

UNIQLO、Icebreaker、SmartWool 美麗諾羊毛衣大作戰UNIQLO、Icebreaker、SmartWool 美麗諾羊毛衣大作戰
撰文/宋為農.攝影/宋為農
2017/12/17發表,已被閱讀47,422次

如果是早在七、八年前提到「美麗諾羊毛」,可能大多數的消費者會一頭霧水—這是什麼東西?經過廠商和戶外媒體多年推廣之後,越來越多戶外玩家開始接觸美麗諾羊毛製品,尤其是以底層衣和戶外專用襪為大宗。戶外界掀起了一波「美麗諾羊毛」的熱潮。

說到美麗諾羊毛衣產品,市售產品首推知名品牌為紐西蘭的Icebreaker (破冰者)、美國的SmartWool (聰明羊),或許這波美麗諾羊毛衣的炫風真的太吸引人了,現在就連平價服飾UNIQLO都要跳入這塊市場分一杯羹。雖然三個知名品牌都標榜美麗諾羊毛衣產品,但是三者之間價差不小,到底各家賣點在哪?哪一件是最佳CP值產品?相信都是讀者亟欲知道的。本文將會從全方位角度為讀者分析UNIQLO、Icebreaker、SmartWool 三者的規格,並以科學化的方式測量羊毛衣的保暖性和乾燥,最後提出個人對三件產品的看法。

美麗諾羊毛衣選品

這次測試的測試選品分別是Uniqlo 美麗諾羊毛衣 (未標示布重)、Icebreaker 長袖圓領 200 (註)、SmartWool 長袖立領 195。三者都是標示100%純美麗諾羊毛,但UNIQLO未標示布重,經實際觀測,推測接近Icebreaker 200 的規格,故以此為標準,分別挑選規格相近的Icebreaker 和SmartWool美麗諾羊毛衣加入評比,這樣的選品標準應堪稱客觀,屆時進行實驗室科學測試時,才不會有張飛打岳飛之嫌。

Icebreaker :大陸製,100%美麗諾羊毛,四針併縫車工。
SmartWool :越南製,100%美麗諾羊毛,四針併縫車工。
UNIQLO :大陸製,100%羊毛,考克車工。
UNIQLO 在網站上的產品說明為100%美麗諾羊毛 (網路截圖)。

註:表示每平方米布料的重量,例如200 表示布重為 200g/m2。

重量

UNIQLO 羊毛衣和Icebreaker羊毛衣的重量非常接近,前者為211g,後者為214g,如此間接說明UNIQLO 羊毛衣的布重應該接近於200g/m2。SmartWool 羊毛衣的重量為259g,對此個人不感到意外,除了因為SmartWool羊毛衣是立領之故,整件衣物的布料較圓領衣多,還多了一道長長的拉鍊;再者,SmartWool 羊毛衣為了做出拼接立體感,整件衣物拼接的車縫部位明顯較UNIQLO和Icebreaker多,也是造成重量增加的原因之一。

UNIQLO 重211克。
Icebreaker 重214克。
SmartWool 重259克。

版型、做工、色彩設計

實際上穿著後,Icebreaker 的版型最漂亮,很合身,唯建議消費者在選購衣物尺碼時稍微留意一下尺碼和合身性搭配。依照以往選購歐美服飾品的經驗,我們會認為身高170~175cm 左右、身材中等的人是對應M號,但實際試穿時卻發現著M號會有袖子略長的問題,反而是著S號最符合亞洲人身形(肩線、袖長)。

SmartWool 的版型穿在我們亞洲人身上,則沒有Icebreaker緊緻,衣袖稍嫌略長且寬鬆了些。至於UNIQLO 畢竟是針對大眾市場大量生產的產品,衣服版型最好是讓胖的、瘦的、高的、矮的都塞得進去,衣襬甚至採用彈性縮口設計,使得版型對於合身性的寬容度較高,因此UNIQLO的版型就明顯沒有Icebreaker 和SmartWool具有立體感,反而比較像居家、休閒服飾。

左:UNIQLO。中:Icebreaker。右:SmartWool。

Icebreaker 的不僅版型符合戶外運動者的偏好,衣物的色彩、圖案也較活潑,有設計感,衣物是以四針並縫方式車縫,車工紮實又整齊。SmartWool 在顏色方面就較Icebreaker 保守些,利用色塊拼接營造視覺立體感,同樣是以四針並縫車縫衣物。至於UNIQLO雖然有多色款供選擇,但UNIQLO羊毛衣明顯是大量生產的產物—衣物單一色彩,無任何圖案;使用較便宜、快速的考克車工。

UNIQLO 羊毛衣在設計、版型、製作細節明顯較陽春。
Icebreaker 羊毛衣不但富有圖面設計、版型優,製作細節也在水準之上。
SmartWool 羊毛衣利用不同色布拼接,強化版型的視覺立體感。製作細節夠水準。

實際穿著膚觸感

膚觸感大概是許多消費者在購買美麗諾羊毛衣作為底層衣時,最在乎的考慮因素。美麗諾羊毛衣的膚觸感雖然比一般羊毛好很多,但羊毛纖維終究不可能像人造纖維那樣滑順,所以穿在身上仍會感覺到些微羊毛衣的「刺癢」感。根據試穿體驗後,個人感覺Icebreaker 的刺癢感最強,但還在可接受範圍內;SmartWool 的膚觸感略好於Icebreaker一點,原因是SmartWool 的羊毛纖維有做過軟化處理。至於Uniqlo羊毛衣的膚觸感最滑順,明顯比Icebreaker 和SmartWool 的羊毛衣好,好到讓我覺得有點不真實,不知道UNIQLO 的美麗諾羊毛又做過什麼樣的處理?不然與Icebreaker 和SmartWool相比,平平都是標榜美麗諾羊毛,怎麼差這麼多?

廠商在行銷美麗諾羊毛衣時,標榜著「不發癢」,這只是一個相對於一般羊毛衣觸感的論述;再來,西方人身上的體毛比亞洲人發達,身上的體毛阻隔了羊毛衣纖維沒有百分之百的貼附在皮膚上,因此自然不會覺得羊毛衣的刺癢感。相較之下,亞洲人較無體毛,細嫩的皮膚直接與羊毛接觸,自然會覺得美麗諾羊毛衣穿在身上仍有「刺、刺」的感受。

Icebreaker羊毛衣的布纖維。
SmartWool 羊毛衣的布纖維。
UNIQLO 羊毛衣的布纖維。原本應該是單一純色的布纖維,經仔細觀察可發現參雜著許多黑色、藍色的纖維。

保暖增溫測試

測試環境控制為恆溫、恆濕環境,溫度為攝氏21.0±0.3度,相對濕度65±5%的無風狀態實驗室中測試。每件衣服測試三次,取其平均值。

從下面這張圖表可明顯看出,增溫效果較好的是SmartWool羊毛衣,增溫過程中從頭到尾一路領先另外兩者,終端溫均是29.8度;其次是UNIQLO的28.8度,比較令人訝異的是Icebreaker 的保暖增溫效果竟然還小輸給UNIQLO,只有28.3度。SmartWool 較優異的保暖性可能來自於衣領的效果,但個人在測試時為了讓SmartWool的測試條件與另外兩者一致,刻意只將衣襟拉鍊拉到七分高而已,模擬圓領衣的開口,因此推測SmartWool 的增溫效果較佳應該是來自於針織布的密度。UNIQLO的保暖性小贏Icebreaker,更說明了平價休閒衣物在某些機能表現已不輸給戶外專業服飾了。

乾燥速度測試

戶外專用的羊毛衣是以底層衣(base layer) 作為產品定位,底層衣的機能除了訴求保暖,吸濕排汗也很重要,不然濕答答的衣物穿在身上,水分在蒸散過程中容易帶走體熱,引發失溫。因此,羊毛衣的乾燥效率也是這次實測的重點項目之一。

測試環境控制為恆溫、恆濕環境,溫度為攝氏21.0±0.3度,相對濕度65±5%的無風狀態實驗室中測試。採取每半小時紀錄一次,歷時六小時。為求謹慎,實驗結果不會因為測量誤差而誤判,本實驗共做了兩次循環 (費時12小時以上)做為確認。

實驗初始,脫水後的UNIQLO、Icebreaker、SmartWool羊毛衣各自的含水量分別為乾重的1.39倍、1.37倍和1.38倍,乾燥過程中,SmartWool羊毛衣的乾燥效率略高於Icebreaker 羊毛衣一點點,不過兩者效率差異極小,幾乎可視為一致;至於UNIQLO羊毛衣的乾燥速度就略輸於SmartWool和Icebreaker,特別是在四小時後,UNIQLO羊毛衣的乾燥效率明顯較另外兩者趨緩。結果顯示SmartWool 和Icebreaker 羊毛衣的乾燥效率優於UNIQLO。

乾燥實驗的另類發現—纖維含水量的差異

乾燥實驗過程中,個人另外發現一項有關布料纖維含水率的趣事。當三件羊毛衣經過水洗、脫水再乾燥後,Icebreaker 和SmartWool 羊毛衣最終幾乎可回歸到原來乾燥狀態的自重,差異不到2g,而這1~2g的差異就是衣物纖維中未蒸散的水分;然而,UNIQLO的衣物潮濕後無論置於實驗室多久 (超過24小時),衣物的重量始終比未下水前重了10~11g,顯示UNIQLO羊毛衣的纖維中含有10g的水份 (註),與另外兩款羊毛衣差異很大。為了證明UNIQLO的羊毛衣纖維含有較高的水份,個人特別將UNIQLO的羊毛衣拿去暖氣機上烘烤,經烘烤一陣子後,UNIQLO羊毛衣自重果真又回到實驗前的乾重了。

藉由以上乾燥實驗,又衍伸發現一個有趣的實驗結果:UNIQLO、Icebreaker、SmartWool 平平都是標榜100%美麗諾羊毛,在同樣的環境下靜置乾燥,為何最終UNIQLO羊毛衣的纖維含水量明顯較另外兩者高?再回顧先前所提到:「UNIQLO羊毛衣的觸感明顯優於Icebreaker 和SmartWool」,這不免讓人聯想,是否是UNIQLO 的布料比另外兩者多做了什麼加工處理,所以使得UNIQLO羊毛衣的觸感較好,但是乾燥效率卻又輸給了Icebreaker 和SmartWool羊毛衣。

註:冬季北台灣的空氣濕度平均在70~80%以上,甚至更高,因此衣物在自然情況下很難完全乾燥。

小結

透過以上規格及實驗室測試,相信讀者們對於產品的機能評比心裡已有譜了,不過衣物買來就是要用來穿的、體驗的,而不是只是比較冷冰冰的規格數據,下一篇將會整合戶外穿著體驗,最後再做出產品定位的評論,讀者們千萬別錯過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