瑪陵坑,其實很多人連聽都沒過,即便是台北人也不見得知道,因為絕大多數人知曉的是基隆市七堵區。不過瑪陵坑可不等於七堵,而是七堵的一個老地名,在行政區的劃分上,則是瑪東里、瑪西里。
所謂被遺忘應當算是美化的說法,對往返基隆到台北的交通動線來說,瑪陵坑這裡是被高速公路、省道忽略的地方。以過去一高規劃,交流道就只有五堵與八堵,而七堵就是被「跳過」;台5號省道則是沿基隆河穿越市鎮,而像瑪陵這樣小山村,當然不會經過。
雖然不在過去的主動線上,瑪陵坑卻因此將自然環境與礦坑相關的遺蹟保存了下來,而失去礦業而衰退的小村,如今則是以多樣性的農產做為生計,形成一種另類特色,讓人驚訝在這裡經然有如此多的美味蔬果。
北市基隆間的農業山村
原本產煤礦的瑪陵坑由於礦業沒落,茶葉的種植販售大不如前,人口逐漸外移,留下的居民轉而務農營生,也因為位處丘陵山區,所以只得沿著坡地墾殖、開闢果園。目前主要的農產品有春夏季的綠竹筍、桂竹筍,秋季的文旦,以及秋末冬初的基隆山藥。
除了平日將農產銷售到附近的早市或黃昏市場外,近幾年基隆市政府與基隆市農會還協助當地社區,積極轉型經營休閒農業,推出農業及農產品體驗活動,吸引雙北民眾前往遊憩與消費。
由於現在前往瑪陵坑的交通動線可由一高轉台62線快速道路,因此相當方便,快速道路的交流道一下來就是瑪東里與瑪西里的交會口,所以很有趣的就是從都會區僅僅開車20~30分鐘,就會到一個全然「鄉下」的地方,然後很驚訝地說:「大台北還有這樣的小村落啊!」所以來此造訪會有那種回到鄉下的感覺,這是除了第一印象外,最讓人感動的地方!
郊山步道行 清溪賞魚趣
既然位於基隆的丘陵山區內,地勢當然是相當崎嶇的,可是這也造就了當地具有許多登高望遠的小郊山步道,例如石獅山(獅頭山)、石象山。尤其是石獅山,雖然海拔不高,僅160公尺而已,但由於地勢險峻且展望良好,所以是一座親民且適合一家大小健行的好去處。
除了兩座以石獸為名的小郊山外,當地也有好幾條健行步道,像是瑪東的大牛稠步道,瑪西的櫻花步道、賞桐步道,其中櫻花步道、賞桐步道都是沿著瑪陵坑溪開闢,只要合適的花季,都可說是處處美景又平易近人!而且基於瑪陵坑過去的開採煤礦的歷史,當地還舊礦坑可供憑弔,以及一座將煤炭煉成焦炭的焦炭窯。
此外,瑪陵坑溪封溪護魚多年,護魚成果相當好,因此沿著溪邊都可以欣賞原生魚兒悠游其中,向是苦花、石賓、馬口魚等等。如果還想更親水地觀賞,可以到瑪西的富民親水公園,可以享受濯足觀魚的樂趣。不過要注意的是,請勿拿麵包餵食溪裡的魚兒,因為魚兒雖會搶食麵包,但對其消化系統並不好,吃不完的麵包也容易影響水質喔!
最佳的銀髮、親子農事體驗
瑪陵坑最大的好處在於距離大台北地區相當地近,因此交通時程短,非常適合作為半日到一日的遊程,尤其近年來推動的農業體驗活動,更是適合全家大小親子一塊兒遊戲,也很適合銀髮族來此步道散步、爬爬小山,或是在小健行後小受一餐當地的餐點,購買當地的農產伴手。
再農業體驗方面,現在可以上網向農友申請「認養」文旦、山藥等作物,然後來現場學習幫文旦包袋,山藥掛認養牌、施肥,或者是親身體驗如何挖綠竹筍、採桂竹筍、挖山藥、採文旦等等。相信這樣的農市收穫體驗,最能讓人感受大自然的四時變化與物產,以及感謝上天、農友與自己付出勞力的成果。
BOX 瑪陵坑小故事
瑪陵坑早期為凱達格蘭平埔族部落,西班牙人曾居住於此,並設立教堂化育原住民。該地名的「瑪陵」是原住民語女巫墳墓之意,漢人來了後才加上坑字。瑪陵坑在明末、清初時就有先民開墾此地,以種茶、樟腦、農作物為主。當地曾以煤礦和茶葉聞名,並盛極一時,採礦者來此後,商業活動盛行,造就了瑪陵坑最繁華的時代,至今仍保留日德煤礦及福海煤礦的礦坑與鐵道遺址,茶葉則在日據時曾是進貢日本皇室的貢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