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野 │ 行程

走讀大溪老街走讀大溪老街的今昔

走讀大溪老街走讀大溪老街的今昔
撰文/宋為農.攝影/宋為農
2022/08/26發表,已被閱讀727次

大溪原為凱達格蘭族霄裡社與泰雅族的居住地,古稱為「大姑陷」(Takoham),即是泰雅語的「大水」之意。清朝乾隆時期,漳州移民始進入大溪的月眉一帶開墾,因覺得大姑「陷」字不祥,於是依當地「河崁」之地勢特色,將「大姑陷」改稱「大姑崁」;同治五年(西元1866年),地方庄民為彰顯李騰芳獲得「科舉」功名,又改名為「大科崁」。光緒年間,清政府為發展樟腦產業而策劃山地開墾,在鄰近山區的大溪設立撫墾局,於是又將「大科崁」的「科 」加上「山」字頭,成為後人所知的「大嵙崁」。1920年日本人將「大嵙崁」改稱為「大溪」並且沿用至今。

層層疊疊的大漢溪河階台地

不知您是否留意過,從大溪前往慈湖和石門水庫的路途,無論是走台四線還是台七線,都必須經過數段長長的爬坡道,大溪一帶的道路之所以呈現階梯狀的高低落差,是因為當地的河階地形。古大漢溪原為向西流的獨立入海水系,後來因為新店溪向源侵蝕襲奪大漢溪的水源,因此大漢溪在石門形成一個突兀的九十度轉角,轉向北流,從此大漢溪成為淡水河水系的支流之一,且因為侵蝕基準下移,形成河階地形。

大溪河階至少歷經了四次河道變動,因此形成四層河階台地,最上層的河階與河床的海拔落差達到二百米以上!最上層的階地名為「三層」的地區,也即是大溪當地小百岳「白石山」的山腳下;第二階的位置在大溪聚落南側的「上田心子」一帶,但因為面積小所以台階地形不明顯;第三階則是大溪老街和台三線的所在處,不但是面積最大的台階,且既沒有上層河階蜿蜒山路的不便,也無下層階地鬧水患之虞,是最適合開發與定居之處。第四階則是臨近河床的階地,主要用於農地種植,以「月眉階地」為代表,此處有二級古蹟李騰芳古宅。

大溪橋外觀仿造大溪古吊橋,在此佇足遙想百年前「崁津歸帆」的風光。
遠觀大溪河階地形

周邊景點:李騰芳古宅

李家祖先原居於福建漳州府詔安縣,清在朝乾隆年間輾轉來到大溪定居。李炳生透過經營「大嵙崁溪」的船運興盛家業,其子李騰芳中舉人,成為光耀家族與地方的表徵。李宅建築採四合院格局,具有兩堂四護龍,佔地相當廣大。宅內有許多精緻的木雕刻、彩繪以及秀麗的字畫,流露出文人雅士之氣息,亦彰顯訓勉後代子孫立身處世的傳家之道。

李騰芳古宅列為台灣最具代表性的十大民宅之一
李騰芳古宅內處處可見建築與文藝之美

因河運而繁華的河港聚落

在早期道路交通還不發達的時後,船運反而不受陸域地形阻礙,可以載運人們深入陸路未及之處,並且成為城鎮之間貨貿的重要通道。西元1863年簽訂天津條約後,清朝在台增設打狗港 (高雄港) 與滬尾港 (淡水港) 作為通商口岸,當時北台灣丘陵盛產的茶葉和可製成樟腦的樟樹,以及桃、竹、苗地區生產的稻米和煤礦等重要物資,都是藉由大漢溪的航運通道轉運至台北的大稻埕、艋舺和淡水,舊名大嵙崁的大溪是淡水河系最上游的河港,也是台灣少見的內陸港口。興盛的貿易業不僅使大溪成為桃園最早開發的市鎮,並且帶動了漢人移民在桃園和新竹一帶的經濟拓墾,自始台灣的經濟發展重心也由南部向北部移轉。

大溪的河運貿易莫約在台灣割讓給日本之前達到全盛時期,當時往來大稻埕和大溪的船隻終日不息,造就了許多商行,莫看小小一個大溪聚落,當時在和平路、中山路和中央路的商號曾多達數百家!即便時至今日,遊客們仍可從大溪老街區的牌樓一窺當時城鎮的風華!

大溪老街巡禮

發跡於板橋的林家在嘉慶八年(西元1803年)移居大溪,鑑於拓墾時期來自不同地區的漢人移民經常發生械鬥衝突,再加上當地與原住民的傳統領域相臨,使得不同族群之間的衝突更複雜,於是林家在大溪修建城牆作為抵禦。因林家祖先曾獲朝廷封贈「通議大夫」,故在大溪修築的私人宅第稱為「通議第」,城牆長約二百餘米,寬約一百四十餘米,開設北、東、南三個城門。「通議第」的現址即是大溪國小和運動公園,但當年的城牆早已被拆毀,城垣的石塊被挪用不知流向,現在舊址已完全看不出當年城牆風貌,唯一不變的是「通議第」遺址附近三條街道– 中山路、中央路、和平街,依然是大溪老街區最熱鬧的商區,而且許多在地美食都藏於在這附近的街道上。

中正公園中紀念老蔣的銅像

旅遊資訊上常提及的「大溪老街」主要是指和平路與中山路的街區,其中又以中山路上的「建成商行」,和平路上的「永發號」與「松茂茶棧」為代表。因日據時期曾流行巴洛克式建築風格,於是各商號將巴洛克式繁飾主義和閩南的傳統裝飾圖案融合於建築,精緻的牌樓裝飾值得人們細細品味其中的精巧。以「永發號」為例,半圓型牌樓頂端為一孔雀開屏,象徵「天下太平」;插在花瓶中的牡丹花取其涵義—平(瓶)安富貴;瓜蒂綿延的南瓜,暗喻多子多孫,家族興盛。

大溪老街的盡頭是大溪中正公園,茂盛的老樹組成一段長長的綠廊圍繞著公園,沿著綠蔭行走除了可以遠眺大漢溪風光,還可順道參觀日本殖民殖期留下來的建築,例如曾作為大溪國小校長宿舍的「壹號館」、讓警察習練劍道、柔道的「武德殿」以及作為地方民眾集會和宣講用途活的「大溪公會堂」。這些日式建築在台灣光後繼續為國民政府所用,其中「公會堂」則是成為了蔣總統的行館。老建築的存續不僅成為城鎮增添多元的文化元素,且藉由巡禮一系列不同風貌的建築,遊客也能更深入認識大溪的人文與歷史。

建成商行的門面相當氣派,可想當年財力之雄厚!
「永發號」和「松茂茶棧」相鄰,堪稱是老街中最經典的牌樓建築。
日式建築「壹號館」曾是大溪國小校長的宿舍
「通議第」的城門已不見當年的風貌,反而成為當地人出入市場的捷徑。
洋式風格的「公會堂」後來作為蔣總統的行館
左:隱藏在市場內的美味小吃,內行的才知道;右:大溪的滷豆干滋味相當不錯

周邊景點:蓮座山觀音亭

大溪老街南邊郊區的大漢溪畔,有一座獨立的小山丘,山丘狀似出水蓮花,故稱為「蓮座山」。清嘉慶二年(公元一七九七年)地方士紳以其風景奇特,於是在小山的平台上修建寺廟,供奉觀世音菩薩,當地居民習慣稱為「蓮座山」或「觀音亭」,屬於桃園縣第三級古蹟。

位於郊區的蓮座山觀音亭香火相當鼎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