講起西螺大概最容易令人想起的,就是著名的「西螺大橋」這座鋼骨鐵橋,它也是西螺的著名地標與象徵,常引得遊人前往此地留影紀念。當然除了大橋外,盛極一時的西螺鎮,保留許多台灣歷史發展的軌跡,值得細細品味,就讓筆者帶領您,來一趟歷史小鎮深度之旅。
大橋故事最佳景點
西螺大橋可是筆者小時候課本都會提到的國家重要建設,但它是怎麼來的?對西螺甚至台灣的意義又為何?這當中有許多故事!如今已不再負有交通重任的它,是許多愛好攝影者的最佳景點之一,於是我們來說說它的故事。
由於古早時代台灣森林茂密、雨霧繚繞,造就濁水溪的濁浪滔天,將台灣西半部中段交通切分為南北,甚至16世紀歐洲人所繪製的台灣地圖,還誤以為台灣分為南、北兩島。這種情況下人民往來必須倚賴竹筏,若遇上溪水暴漲,便無法往來,因此一直有興建交通橋樑的構想。
不過以過去的工程技術,這有著相當高的難度!因此至日據時期才開始有興建計畫。1937年籌劃動工,光是32座橋墩就搭建了4年,1941年8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,因鋼鐵管制而停工。這一拖就是11年,直到1952年才由國民政府在美援協助下重新復工,並於1953年1月底正式完工通車,至今已經歷了65年。
雖然今天的西螺大橋已非交通樞紐,但歷史上曾是世界第二大橋、遠東第一大橋的它,可是台灣的觀光大橋、歷史建築,所以您可以到它的西南側河濱公園入口,再由此經過西螺大橋飛行場,或是沿著前往堤外小徑,就可找到最適合拍攝位置。
稻米飄香農產豐盛
拜濁水溪之賜,為西螺帶來具有豐富礦物質的水源以及黏性土壤,因此相當適合栽植水稻,甚至於日據時期,西螺米還有天皇指定食米之稱。源自清代豐產的稻米量,再加上漢人的米食文化,當地居民常將多餘的米糧製成麻糬,並有別於小米或糯米麻糬,稻米麻糬較沒那麼黏稠。雖然西螺的米麻糬頗有特色,並且也曾風行一時,但隨著人口銳減而逐漸沒落,變成了當地人家中的私密甜點。
除了稻米外,全台灣高達1/3的蔬菜都是有西螺生產,這使得西螺果菜市場算得上當地很大的一個批發市場,連帶旁邊的早市也能見到許多大城市不易見到景象,像是農用搬運車就行走在菜市路上、現場直接炒芝麻榨麻油等等趣味畫面。
歷史老街玩味小鎮
正因為西螺拜濁水溪之賜物產豐富,所以讓當地在清代、日據時期成了富饒之鄉,於是老書院、廟宇、祠堂,還有洋式樓房形成的老街,這些都成了來到西螺不可不走訪的遊覽景點。
延平老街:西螺延平老街建築年代大約於1930年代,屬於「裝飾派」風格的街廓建築,除了顯示當年當地的繁華熱鬧外,也呈現當年由台灣傳統建築演進到中西混搭的樓房建築。尤其最有趣的地方,在於延平老街的樓房,均於二或三樓正立面設置小陽台,而這小陽台的功能竟然是「公媽廳」前用來放金爐燒紙錢的設計,也顯示台灣人慎終追遠、不忘本的倫理精神。由於當地老街保存尚稱完整,因此還吸引周杰倫執導的電影《天台》,作為電影主場景。
振文書院:創建於清嘉慶17年(1812),迄今已有200年以上的歷史,是目前西螺的三級古蹟。這間雅緻的書院規模雖不大且形制單純,但建築仍分為五部,即山門、拜殿、正殿、左右廂房。整體來說,環境清幽、造型秀麗,不僅可體驗台灣老建築的優雅之處,更可體會當年西螺頂盛文風。
西螺福興宮:這間主祀媽祖的老廟,興建於乾隆35年(1770年),由於鄰近延平老街,又稱為舊街媽祖廟,而所祀之媽祖又被尊稱為「太平媽」。福興宮自2003年起每年秋天舉辦「螺陽迎太平-媽祖文化祭」活動,並且也是每年農曆三月大甲媽祖遶境的駐駕點之一。由於格局方正,加上鄰接小鎮老街,國片《陣頭》和電視劇《熱海戀歌》都曾在此取景拍攝。
醬油觀光工廠:濁水溪的好水質配合著西螺的好氣候,造就了西螺醬油歷久不衰的好味道。在西螺街上,每三五步就有醬油店,知名品牌有丸莊、瑞春、大同、華泰等等。這些由清代、日據時期傳承至今的醬油廠,現在也發展出觀光工廠,可以讓遊客體驗釀醬油、買伴手禮的趣味。
伴手小吃面面俱到
西螺既是個頗有歷史的小鎮,自然也有屬於當地的小吃食,有別於北邊的台中與南邊的嘉義台南,西螺呈現出一種頗具當地特色的閩南小吃特色。例如九層粿、老牌魷魚羹、豆菜麵、三角大水餃、紅燒豆枝羹、碳烤鵝肉麵等等,可說是從早到晚都能讓舌尖有不同的體驗。
來到西螺,最不能不提的伴手禮當然是就是醬油。著重古法釀製的醬油,在經過加工後,有不同口味的醬油與油膏,讓您帶回家好好品嚐這百年的滋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