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野 │ 行程

金門古寧頭 慢遊昔日沙場金門古寧頭 慢遊昔日沙場

金門古寧頭 慢遊昔日沙場金門古寧頭 慢遊昔日沙場
撰文/左承偉.攝影/左承偉
2016/09/09發表,已被閱讀6,757次

隨著快門聲不停地起落,早已懶得管它拍了幾張幾捲,只想把眼前的景致保留下來,因為在中華民國有效管轄的範圍內,實在少有如此多老聚落的地方,而這就是腳下的金門。旅遊網站、書籍所介紹的聚落景點,其實只是當地的「冰山一角」,穿梭在金門的鄉鎮田野,幾乎無時無刻不與古厝擦身。單一的合院、大規模的聚落、中西合壁的洋樓;仍有人居住的,也有荒廢已久的,更有頹圮傾倒的;讓人看不盡、想不完的興衰起落。

但對我這樣的旅人來說,故地重遊才顯得饒富趣味,因此上了車便往鄉間前去。憑著記憶以及手上地圖,一心想往古寧頭一帶繞繞,不因為別的,大概是記憶裡那裏既保有自然,也充滿故事。

史學家以為,清末金門人善於海外經商,因此多富有家族,也因此當地至今仍保有許多古洋樓建築。
很多人對金門的印象就是戰地,因此逛逛軍事設施與碉堡成了既定行程。
左:已經整修為觀光景點的坑道。右:相傳是鄭成功軍隊留下的古炮,顯見當地常是兵家必爭之地。
藍天下古厝上的燕尾與馬背,表現出金門深刻的閩南式傳統建築。

古寧頭-許多台灣人都不知道的知道

對唸過歷史的人來說,每個人都知道金門有個古寧頭,也都曉得在那國共衝突的年代,曾經發生一場驚天地、泣鬼神的戰役。不過這不是古寧頭的唯一,因為從自然環境、聚落特色等等,古寧頭也有它的趣味與細膩。

如果你是個喜歡自然的人,這裡的雙鯉溼地,那一定花點時間轉轉。進入十月除了有殘荷的蕭瑟景致外,濕地的生態、豐富的鳥類資源,加上饒富知性的濕地展示館以外,如果運氣好的,夜裡、清晨或許有機會可以見到可愛的水獺,與你不期而遇。

來到金門可以選擇更貼近土地的方式,也就是隨性地亂晃。這是深度旅遊的必要條件,因為許多「小景」旅行團不會注意,但卻多了一份親切與寧靜。就像這雙鯉湖畔的「李家村」,便是除了一般旅遊必看的「北山洋樓」、「振威將軍李光顯第文物館」、「古寧頭戰史館」以外,更有特色的小聚落。

從南山林道進入村子,村落外圍便有居民的信仰,像是鎮西宮、仙姑廟、鎮南宮、關帝廟,這些廟雖然不大,但多頗有歲月。可是從它的外觀與內部陳設,又不難發現保持與維護都做得很好,可見對村民來說這是重要的信仰。進入廟宇所形成的「虛線」,才真正進入村落,由於金門過去有不少戰亂盜匪,因此民居多走向集村模式或深宅大院。而眼前這處正是前者。傳統的集村特質在於房屋錯落、巷道狹小,當然這兒也不例外,且聚落內還有幾間屋子年久失修、無人居住,那般殘破凋零、雜草叢生的畫面,不禁令人興起一股落寞的感覺。舉起手中的相機,在觀景窗中試圖從傾倒老屋的斷垣殘壁裡,捕捉與對門改建樓房的強烈對比,或者藍天白雲的晴空下,馬背、磚牆、荒廢的院子……所呈現的寧靜。

緩步行經狹窄的巷子,在老屋轉角,看見一口三眼井。井裡並非乾涸無水,但井旁卻無任何取水工具,也缺少有人在此取水提水的活動痕跡,或許是現代化的自來水取代了它吧!就如同歲月的催折下,老厝終究不敵新屋。出了巷子有塊頗大的廣場,而它旁邊又是一排老厝,與前面數間不同的是馬背換成了燕尾,顯示著以往的光榮與輝煌。比起台灣,金門傳統民居的燕尾比例高出許多,這當然無外乎當地以往多科甲仕人所致。從外面看起來,這排燕尾頂的廂房圍起一個內院,使人揣測這頗有規模的宅院裡,一定有著許多動人故事,可從耆老口中娓娓道來。

順著走,廣場末端又是間頗具規模的合院,這處雖有矮牆,但卻沒有任何阻礙人進入屋埕的設施,如此開放的空間,就連我這般遊人都可隨意進出。走入內院,立即能看見它與先前那排古厝有所不同,即傳統馬背、燕尾的民居間,出現了一間磚造「樓房」。這棟兩層樓建築雖不全然算是洋樓,但卻是「中西合璧」的另一種典範。其建築屋頂雖是馬背,但前面卻是洋樓型式的陽台,感覺頗有趣味,也算是在一群典型的閩式民居中,加入另一種風情。

這種因應當年戰地氣氛的牆面標語,現在也因為兩岸緩和而越來越少。
北山洋樓是著名的古寧頭景點,殘垣斷壁與遍佈的彈孔,說明當年戰爭的慘烈。
金門可說處處廟宇,或大、或小,但細節卻都很有看頭。
雙鯉濕地不僅具有展覽中心,裡面的介紹也可以讓人更了解金門的生態,而且這裡也是水獺出沒的熱點。

金門慈湖-漫步或騎單車的好去處

就在古寧頭的西南方,有座金門最大的人工湖-慈湖。顧名思義,這當然是當初因戰地而取的名字,而事實上這座「湖」以前是個天然潟湖與溼地,而在築堤後行程今天的模樣。

我詢問當地人,這樣的湖如今還受潮水影響(感潮湖),因此水還是鹹的,那築堤有何意義呢?得到的答案卻很有趣!原來因為早年國防需求,也就是擔心共軍會由此登陸,所以慈湖外的沙灘佈置為雷區,並設有軌砦條(反登陸樁),以防共軍來犯,而慈堤變成了第二道防線,至於蓄水的慈湖因為水深增加,也就不易登陸了。所以這項美其名的蓄水工程,其實只是基於國防理由而已。

不過時至今日,慈湖雖沒有發揮它的國防功能,但蓄水的大湖除了夕陽時美不勝收外,更是候鳥、魚蝦的重要棲地,也因此湖畔有不少養殖業者的漁塭,頗有漁鄉之美。所以喜歡賞鳥的人不妨趁著秋冬之際,來此一遊,不僅有不少候鳥可以欣賞,還有不少種類連台灣也難得一見。

這樣的美景雖說散步不錯,但我真的會建議您騎著單車會更好,因為步行一圈也要二小時,而且許多蜿蜒小徑也無法深入探索,所以騎著單車既不會讓噪音驚嚇鳥兒,又可以收運動健身之效喔!

回程的路上,在繞過村子另一側的外圍時,所看到的又是平日不易在台北見到的畫面。阿婆坐在屋邊陰影下,正熟練地將新採的落花生由植株拔下,而吸引我趨步向前。雖然低著頭,但在一邊動作的同時,她問了一句:「你叼位來ㄝ?」。「喔,台北來ㄝ。」我說。雖然不太習慣阿婆的口音,仍試圖與她寒喧幾句。在言談中,這位慈祥的老人告訴我,她的孩子現在也在台灣吃頭路,只有過年過節才回來……云云。聽在我的耳裡,雖然這只是幾句平淡的話,但這不也是老人內心的感傷與無奈嗎?於是我把話題拉回「花生」,或許是避免感傷話題繼續延續的最好方式。

很多人都知道金門高粱,但看過「紅高粱」的可能不多。
古厝、菜園,發掘台灣本島難以看到的景致,這便是騎車深入金門鄉間的最大樂趣。
稻埕前曬得不是稻子,而是金門的另一小特產「花生」。
左:已經沒在使用的三眼井。右:正在剝著花生的老阿嬤。
夕照下金門的海岸有種不同於台灣的寧靜感。

古寧頭的野生美味—石蚵

金門的蚵仔生產方式與台灣本島及澎湖完全不同,由於自然環境與傳統所致,金門不以棚架吊掛方式養殖,而以石條(以往採石鑿去的石皮)插入海中,再讓蚵苗附著,故當地又稱「石蚵」。雖然此種與台灣飼養的真牡蠣相同,但卻因為附著在石條上而個頭小,不過卻味道更鮮美。

當您向古寧頭海岸望去,泥灘上一根根柱樁剪影,其實不是軍事設施,而是居民的養殖工具。有趣的是蚵田還有產權,可買賣繼承,但只有當地人看得出來各自屬於何人。近年來,當地社區也有開放體驗活動,能在居民帶領下,親自剷捕石蚵,享受鮮甜海味。

金門的蚵田遠看像反登陸樁,密密麻麻地插在海邊泥灘地上,但當地人就是可以分辨所有人。
左:阿嬤拿起工具,將石碑上的鮮蚵剷下,再帶回去去殼。右:順著水道步行,比較不會踩的一腳爛泥。
現在當地也有帶人採蚵的體驗活動可以賞玩。

後記

雖然金門解除戰地政務已經十年,大環境從兩岸互不往來,走向小三通、兩岸直航,而金門的「硬體建設」則是越來越多,所以會不會在這種拼經濟過程中忘記原來的價值?阿婆口中的「有閑來坐」還在耳邊,而這樣的人情味或許也不是經濟「拼」得出來的,但再過幾年一切會不會隨著年華而逝去?

老厝、舊洋樓、古井、夕陽美景、蟲鳴鳥叫與阿婆的幾句話,像是跳離了觀光手冊的「表面內容」,對我這麼一個遊客描述了金門當下的內涵與真實。或許正因這兒並非一般觀光景點,所以也不需拿出曾經修過中國古建築的知識,去看待屋舍的每處細節,或者討論它的好與壞,而是在親身走過之後,真正地從無聲的景緻中,品味當地生活的真實一面。

推薦民宿 金門古厝民宿-湖畔江南

緊鄰雙鯉溼地的「湖畔江南」,有著典型金門民居的恬靜雅致,小小的合院建築溫馨舒適,雖然比不上飯店豪華,但那種淡泊氛圍,讓人有回鄉感覺。由台灣來此的「賴姐」,一來到這兒,便被當地美景吸引,尤其是雙鯉濕地的自然環境,加上附近老聚落的味道,更讓她被黏上,而落腳於此經營民宿。

民宿主人:賴萱
電話:082-373978 0939-725883
地址:南山5號
http://vicoo.myweb.hinet.net/

古厝改建的民宿,處處都有質樸與古拙之美。
與民宿主人在中庭中閒話家常,頗能放鬆心情。